手机版
1 1 1

郑云法:思想超前的老支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郑云法,浙江安吉县灵峰街道党委委员、横山坞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浙江劳动模范等,所在村获得全国十佳小康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所在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2年,村集体账面为负数,欠债80多万元;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900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超千万。23年间,浙江省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因何而变?“因为我们有个好支书!”村民们骄傲地回答。

  村民说的正是横山坞村党支部书记郑云法,从1992年接手横山坞这个“烂摊子”,他一干就是23年。除了实干苦干,郑云法凭借超前的思想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带领横山坞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全国3A级景区的美丽乡村。

  荒山变成“花果山”

  昔日贫困村横山坞,发展逐渐好起来的标志是被村民称为“黄金梨”的水果黄花梨。

  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眼看靠到政府申请补助才能给村干部发工资的郑云法,动起了“挣钱”的心思。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一起想办法,把目光锁定在村里的荒山和丘陵:种树、种黄花梨。

  说干就干。1996年春天,郑云法和村民一起在山上忙活,种起2000多亩梨树,还成立了黄花梨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时间,黄花梨产量达300万斤。丰收之时,又一个困难摆在面前:销路打不开,再好的梨也挣不着钱。

  于是,郑云法带着合作社负责人,跑到浙江各地推销黄花梨。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担心自己口才不好,就跑到萧山去看别人怎么卖梨,听别人的价钱,看梨的品质。烈日下席地而坐,太阳再大,泥灰再多,他吆喝黄花梨的声音总是清脆响亮。

  见他如此辛苦,同行的村民劝他放弃招待所到酒店去住,晚上好好休息。可他怎么都不肯:“这是村里的钱,是老百姓的钱,这个钱是用来帮大家卖梨的,不是让我来享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诚信朴实的郑云法接到的单子越来越多。横山坞的黄花梨渐渐打开了销路,还卖到了福建等地。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两千多元。“那一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卖完梨,村里的自行车多了起来。”村民杜小苗告诉记者。

  村里建起“工业园区”

  别看横山坞是个村,它有自己的“村级工业园区”。

  2008年,安吉县城西开发区发展到了横山坞附近。思想超前的郑云法再一次瞅准了经济增长点:物业经济。

  横山坞一直有做竹凉席、转椅及配件生产的传统,但都是家庭小作坊,分布散、规模小。郑云法带着村干部一次又一次讨论,盘活村里闲置土地资源,建起2万多平方的标准厂房,成为家庭工业集聚区。除了3家发展扩大的本村企业,还引进2家外地竹凉席、转椅等企业,租金每年为村集体增收五六十万元。“园区”企业不但解决了家庭生产配件的部分销路,还解决了13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只有思想超前、行动超前,才能发展超前。”熟悉郑云法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他总挂在嘴边,更体现在工作中。

  在郑云法的带领下,横山坞没有止步于“吃房租”。2009年,横山坞与开发商合作,投资5000万元,利用征地拆迁中的6%自留地,开工建设兴龙国际大厦。与众不同的是,村里并没有把土地卖给开发商,而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使村集体每年增收六七十万元。

  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凝聚了民心,也大大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如今,全村1570人享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家家户户看上的数字电视,费用均由村集体统一出资。

  横山坞的每一步发展,都让村民看到了郑云法超前的眼光和担当的作为。项目建设中,工作推进中,他也始终坚守在一线,为工作挑灯夜战成了“家常便饭”。这样的例子,横山坞每家每户都能讲上一箩筐。

  美丽乡村“卖山水”

  2014年底,横山坞成为国家3A级景区,村民真的生活在了画一样的风景里。

  横山坞本就依山傍坡,自然风光秀美,又经过环境整治,人气越来越旺,“卖山水”的思路水到渠成。近年来,横山坞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实施村庄美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村组亮化、水源净化“五化”工程;高标准建设村级服务大厅、幼儿园、网球场、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组建老年门球队、腰鼓队等多个文艺团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村风民风。

  如今,横山坞拥有安吉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全国首家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也落户该村,每年参观旅游人数超5万。

  “发展旅游产业,走出横山坞村漂亮的第三步。”郑云法和全村人一起勾勒的美好蓝图,正在实现。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郑云法并不愿讲他为此付出的辛苦,但老百姓都记在心上。2009年,他好不容易争取到国家级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工程,能够解决200余户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但有部分村民并不理解。他就带领村干部每天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次又一次的上门,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终于打动了大家,使得工程顺利完成。

  光靠一个人干当然不行,已经69岁的郑云法更加坚信这一点。23年来,除了带好村“两委”班子,他没少培养后备干部和年轻党员。大家都说,郑书记让大家从不敢干到苦心干,“他是给我们方向和力量的火车头!”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16: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