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群人的精神高地——记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干部群体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6月的西藏浪卡子县城,仍有丝丝寒意,记者赶往普玛江塘乡。乡党委书记李小华和浪卡子县县委常委汪进不断嘱咐我们一定要多穿一些衣服,因为普玛江塘乡政府所在地的海拔是5373米,比县城要冷得多。

  普玛江塘,藏语的意思是“雪山里头的草原”,离浪卡子县城大约75公里左右。弯弯曲曲、颠簸不平的山路在巍峨的喜马拉雅山系蜿蜒,随着海拔的攀升,目力所及的是6月里仍未完全苏醒变绿的草原和被积雪覆盖的山头。

  在乡政府门口的空地上,立着一块2米左右的石碑,上面写着“普玛江塘”几个大字,在这几个字的下方是“世界之巅”,彰显着普玛江塘的海拔。

  这里的苦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下车进入乡政府条件略好的“阳光棚”屋子,乡党委书记李小华就开始给大家发烟。

  “来,抽支烟不容易高原反应。”李小华说。10点半,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洒到阳光棚里,温度慢慢回升。大家纷纷脱下早上穿的棉袄,但仍然被炙烤着,汗珠细细密密地爬满额头。可是一走到屋外,刺骨的风刮在脸上又像回到了初冬。

  普玛江塘只有冬季和春季,而春季也仅有短短的2个月。“在最冷的时候,我盖着4床被子,屋里烧着大火都还觉得冷。早上起来,连水壶里的热水都能冻住。”乡党委副书记嘎玛顿珠说。

  “比温差更让人恐怖的是风,一刮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李小华说,这时一阵大风猛地打在阳光棚的玻璃上,咚咚咚的声音此起彼伏。也正因为这风,李小华到普玛江塘快3年了,竟没有一晚能够整夜安睡。

  高海拔、高寒,不仅汉族干部受不了,就连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也不能完全适应。

  嘎玛顿珠是土生土长的浪卡子县人,在普玛江塘待了快5年的他仍然和大多数在普玛江塘工作的人一样患上了高原病。

  “红细胞增多症、关节炎、牙疼……”嘎玛顿珠掰着手指头给我们数了起来。在这5年中,他还有好几次因为突发高原性疾病被紧急送往县城治疗。

  嘎玛顿珠脸色发黑、嘴唇干裂,要不是他拿出身份证来,我们完全不会相信眼前的他只有32岁,看上去他比实际年龄至少大了10多岁。掏出几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工作照,照片上的他和现在判若两人。

  由于海拔高,在普玛江塘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踢足球在这里被乡干部们改造成“传”足球。他们也不能时时与家人相聚,一年能见上一面就算幸运。

  他们都是自愿来到这里的

  这里条件恶劣,干部职工们却都是自愿来到这里的。

  在普玛江塘乡卫生院的诊室里,藏医次旦正在悉心地询问病情。这是本已调回县城的他第二次主动请缨来到普玛江塘乡工作。1988年出生的他个头不高,主意倒不少。为了对新分来的藏医进行传帮带,次旦明知自己的身体已不适合在普玛江塘继续待下去,但又义无反顾地跑上了山。

  “这里是纯牧区,老百姓都比较喜欢藏医,我跟他们有了感情。我走后,很多老百姓生病宁愿忍着也不去看医生,我想尽我的能力带出新医生,让他们为老百姓服务。”略显腼腆的次旦说起这些还有些不好意思。

  次旦的爱人次拉姆也曾在普玛江塘工作过,她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行动。次拉姆明白,丈夫喜欢的就是普玛江塘的百姓们,喜欢的就是医生的职责。

  格桑群培是一名兽医,毕业后他本来可以分到海拔较低、环境气候较好的桑日县,但他主动申请来到普玛江塘。

  “这里是牧业大区,我来到这里工作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才有意义。”格桑群培说。

  乡里一共有7名汉族干部,李小华是第一位来到普玛江塘的汉族干部。作为乡党委书记,32岁的他当时也是自愿来的。无论是在县里还是在乡里,他总是很忙碌却精力充沛,难道他不缺氧吗?

  “作为乡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才能给其他人做榜样,没精神也要表现出有精神的样子。”李小华说。

  蒋建生是2012年从部队转业后到普玛江塘乡工作的汉族干部,虽然普玛江塘条件艰苦,但是他并没有任何怨言。

  “我原来当兵的地方海拔4300米,我习惯了高海拔的地方,但是普玛江塘的海拔实在是太高了,刚来时反应很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鼻子和嘴巴一起呼吸感觉都还是喘不上气,氧气不够用。”蒋建生边说边笑。

  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普玛江塘乡的36名干部职工几乎没有人退缩过。为爱护和保护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浪卡子县有一条规定,凡是在普玛江塘乡待满3年的领导干部都可以轮换到县里其他海拔较低的地方工作,一般干部待满5年也要进行轮换。可是很多人就算待满了期限也依然选择继续留下来。

  云丹曾是普玛江塘完小的老师和校长,在普玛江塘乡一待就是9年。每次到时间轮换他都不愿意离开。后来看他身体受不了了,县里强制让他离开。

  他们在这里干了不少实事

  浪卡子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联聪介绍说,2012年8月开始,浪卡子县出台了鼓励干部职工到普玛江塘工作的优惠政策。正是在组织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下,在崇高精神信仰的引领下,普玛江塘乡的干部职工为当地发展做了不少好事、实事。

  李小华和蒋建生等汉族干部,不仅面临高海拔对身体的挑战,还面临语言不通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也在翻译的帮助下连比带划跟群众进行沟通,开展工作。

  蒋建生是萨藏村第一书记,在翻译的帮助下他和村民一起接羊羔、一起放牧,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吾金多吉是普玛江塘乡措果村村民,靠发展牧业,现在家里的年收入已达到5万多元。在他看来,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等的帮助。

  措果村72户272人现有300多头牦牛、3000多只羊。“在牧业发展中,主要是乡党委、政府起了大作用。”说到这里,吾金多吉竖起了大拇指。由于气候原因、老百姓用草和土垒起来的畜圈保暖能力不强,牲畜死亡率很高。为发展牧业,乡政府争取资金为村里修建了28座暖圈。土石结构的暖圈不仅牢固保暖,加高加顶后还有效地防止了牛羊免受豺狼攻击,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率。

  烹饪培训班、编织培训班、奶渣加工点……吾金多吉细数着乡党委、政府为村里发展做的好事,特别是新建的奶渣加工点,更是解决了牧产品的深加工问题。

  “现在由奶渣加工点统一收购原材料加工销售,比起原来一家一户加工的方式来说既省时又省力。”吾金多吉说。

  普玛江塘作为纯牧业乡,没有什么资源。“要发展只能从传统的牧业上下功夫。通过畜种改良、建设畜产品加工点、培训相关技术人员等方式,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普玛江塘乡乡长格桑确拉说。

  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去年乡里第一产业创收达到664万元,同比增长了21.6%,农牧民实现纯收入882万元,同比增长了19.2%,实现人均纯收入8712元,同比增长18%。

  乡党委、政府还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完善牧道、防洪坝、药浴池、暖棚圈、畜产品加工点等的建设,并进行畜种改良;争取资金对乡文化活动站、广场进行硬化,争取资金解决了饮水问题、通乡油路问题。

  “我们乡的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普玛江塘虽苦,但是看到干部们和我们一起坚守,为了我们生活的改善这么努力,我们感觉很温暖。”吾金多吉说。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30日 07:39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