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海拔高 责任与使命更高——记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优秀干部群体(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氧气吸不饱,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在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当地人这样形容恶劣的自然环境。自2000年设乡至今,先后有60多名干部在普玛江塘工作,他们的担当似海拔一样高。

  “为了农牧民的幸福,吃再多的苦也值”

  2012年,刚满30岁的李小华主动请缨到普玛江塘乡工作,成为该乡首位汉族乡党委书记。

  说起头一次下乡的经历,李小华至今印象深刻:“有户人家很穷,什么都没有,握着我们的手直掉泪,嘴里说着藏语,当时我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在回来的车上,同事告诉我,他说他要拿出他仅有的食物招待我们。这对我触动很大,没想到我们在老百姓心里有这样的地位。”

  即使过度劳累引起头晕头疼,即使缺氧导致晚上难以入睡,即使患上了多血症、关节炎等多种高原病,李小华也从未停下为群众奔走的脚步,“为了农牧民群众的幸福,吃再多的苦也值!”

  普玛江塘乡家家户户以牧业为生,但受传统“惜杀惜售”观念影响,牲畜出栏率并不高,还导致草场载畜量过高。乡里动员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跑县里、地区甚至到拉萨为牛羊肉找销路。如今,观念改变的牧民们,大大提高牲畜出栏率,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1000多元,2014年,全乡人均年纯收入达8712元,超过西藏自治区的人均水平。

  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夫妻分居两地、父母远隔千里的情况很普遍。乡党委副书记嘎玛顿珠便是其中之一,妻子在相隔150公里外的多却乡完小任教,一两个月才见一次面,7岁的女儿寄养在县城的亲戚家中。

  因高原缺氧,西藏当地干部每年都有一个月的假期,在普玛江塘乡很多干部却一次假都没休过,除了外出开会办事,很少离开乡里。

  “我们没有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记者一行走进普玛江塘乡完小,一群孩子呼啦一下围拢过来,向我们打招呼。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蛋,在高原澄净蓝天的映衬下,纯真可爱。竖立校园中间的五星红旗迎风飘展,学校电教室里,几台擦拭干净、用布盖着的电脑和一台电视机整齐地摆放着。这里虽然还未通网络,但电视可以接收远程教育节目。

  “我们没有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适龄儿童无一辍学。”普玛江塘乡完全小学校长明久的介绍让人吃惊。“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这里落后的面貌。”明久说,这里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几乎等同于氧气和生命。

  普玛江塘乡完小只有9名教师,其中包括支教一年的两名教师。为了开齐课程,每个教师都不得不身兼数职。“我们经常是走出一间教室,再走进另一间教室;放下一本教材,再拿起另一本教材。”教师拉巴朴实地笑着说,尽管面临着高寒生活和高负荷的工作,但为了孩子们的教育,拉巴等老师坚守了下来。

  “现在让我离开这里,我肯定舍不得。”明久说,很多教师本来可以按照政策三年后调离,但是他们都主动留了下来。

  “为了乡亲们的生命安全,吃点苦算不了什么”

  次旦原是普玛江塘乡卫生院的医生,2013年底,因为关节炎严重,被组织上“照顾”,调到了县人民医院。到了县城后,他依然关注着普玛江塘的牧民群众。虽然得知乡里又分配了2名藏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但他还是担心他们经验不足。今年年初,病情一有好转,次旦便以支医的身份再次回到普玛江塘。

  听说次旦又回到了乡卫生院,当地群众从家里带了些酥油和牛奶给他送来。“听说次旦支医一年,我希望他多呆几年。”措果村村民索朗次仁很舍不得他。

  “这里的牧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我们经常要到牧民家里或者放牧点巡诊,一次巡诊就半个多月。”乡卫生院院长次仁嘉措告诉记者,在这里巡诊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由于有的放牧点车子无法到达,有时要顶着大风雪徒步好几个小时。“可是想着乡亲们的生命安全,这些苦在我们眼中算不了什么。”

  次仁嘉措介绍说,如今,每个村都配备了卫生室,及相关设备,“一村两医”的目标也基本实现。2014年,全乡无一起孕产妇死亡事件,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达100%。

  延伸阅读:

  海拔5373米的坚守——记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优秀干部群体(上)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1日 06:02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