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迎难而上为民忙

——记河南睢县县委书记吉建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吉建军在城关回族镇建设路居委会看望110岁高龄的李贯兰老人。人民视觉(资料图片)

  这是7月的一个午后,雨过天晴,中央党校绿树参天,凉爽静谧。可是,同在此学习的吉建军交流,顿觉热血澎湃。

  2011年,吉建军任睢县县长,2012年转任县委书记。短短几年,睢县老区面貌一新,在河南省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排序中,由2012年的第八十九位跃升到2013年的第四十五位、2014年的第六位。

  帮民致富找对路

  初到睢县,吉建军发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问题棘手:没有高速、铁路、国道;传统农区、革命老区,工业非常薄弱。

  “全县20多万人在外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怎么让他们回来,在家门口就业?”吉建军决定顺应规律,“东引西进”,一边承接东部沿海制鞋产业转移,培育“中原鞋都”,一边抢抓西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机遇,打造“中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兴办产业,最难是招商。深圳客商辛金波第一次到睢县,看见修路,满是尘土,心凉半截。见了吉建军,却听到另一番分析:“这里穷,才好招工;抢先机,才好占领中原市场。”2012年,辛金波成立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帮助下,公司招工七八千人。感动于此,辛金波不断追加投资,目前达62亿元,去年实现产值32亿元,今年力争产值50亿元。

  传统制鞋业低、散、小,抗风险能力差。吉建军要求,帮企业“在转移中提质,在转型中升级,在创新中发展。”于是,睢县建设制鞋产业园,引进安踏、豪烽、嘉晋等一批鞋企,成功注册“中原鞋都”系列商标。

  以产兴城,产城互动。睢县探索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先后荣获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称号,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群众难题要解决

  吉建军爱接访,且有个特点:不一接了之、简单批转,而是督促落实,最终解决。

  有一次,吉建军接待下岗工人周秀青,帮其解决养老保险问题。事情处理完,周秀青虽有笑容,仍心事重重。吉建军追问,她却只说“命苦”,不愿多言。

  吉建军放心不下,第二天来到周秀青家,一进门,便惊呆了。周秀青的母亲瘫痪,父亲摔断腿,都躺在木板床上。丈夫患黄疸肝炎。一家看病,欠账20多万元。房内屋顶掉泥,漏着窟窿。吉建军鼻子一酸,当即决定,全面帮扶周家。“政府帮着盖了新房,送来救助金,给老人上大病救助险,还帮孩子找工作。有人问,你跟县委书记是亲戚?我说不是亲戚,是亲人!”周秀青话里话外,满是感动。

  睢县是贫困县,扶贫任务重。吉建军每次下乡调研,一再要求:“去看最穷、最苦、最需要党委政府关心的人。”

  任用干部凭政绩

  吉建军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常对干部说:“向我看齐,大胆向我开炮。”

  一次,他碰见学生放学、街道堵车。拦住路人问原因,对方却说:“你到班里看看!”来到教室,吉建军很吃惊。一个班80多个孩子,老师上课要用麦克风。原来,随着产业集聚区发展,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造成“大班额”现象。吉建军组织教育、城建、规划等部门,迅速筹集资金,新建了9所中小学。

  自我批评的同时,吉建军敢于批评干部:“有的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我认为,不怕得罪人,得罪的人才少。”

  几年前,睢县面临发展困难,一些干部萎靡不振,不愿争先。吉建军到任,落实“标准提升、工作提速、干部提神”3项要求。有一次,全县开大会,一名乡长打起瞌睡。吉建军当着全场人,让他“马上站起来”,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

  “严管是厚爱。对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凭政绩使用,不用跑,不用找。”睢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孙寄格说。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4日 05:4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