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他开辟了“太行山道路”

——记河北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巍巍太行,绵延八百里。在太行南麓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前南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勤劳智慧勇敢的前南峪人,在以郭成志为首的党委班子领导下,从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开始,发展到小流域综合开发、生态经济沟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太行山道路”。

  治山——“干部有愚公干劲,群众就有愚公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前南峪是个“山是光秃山、滩是乱石滩、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的远近闻名的穷村。1963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几乎毁掉了前南峪村所有的山场植被和耕地。“全村一共有2600棵果树,冲走了1400棵,本来前南峪村就穷,这样一来,村里没钱、没粮、没烧的。”郭成志说,当时村里还有12户人出去要饭吃。

  为此,郭成志带领群众开始了长达10年的治山造林活动。

  治山,谈何容易。那时,治山全靠肩挑、背扛、小车推。但就是这样,郭成志带着全村男女老少,一干就是10年。

  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现在的人都无法想象——

  一天四出工:除上午、下午两出工外,早晚还有两个工。早晨5点钟披着星星下地,晚上10点钟戴着月亮回家,一天要干13个小时。“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对前南峪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这玩命式的苦干,究竟付出了多大代价?有科学家计算过,人的一生工作约7.5万个小时。10年间,前南峪人均干了4.68万个小时的活。也就是说,前南峪人10年付出了一般人多半辈子的工作时间。

  在治山的艰苦岁月里,郭成志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跟大家摽着膀子干。群众一天一人挖8个坑,他挖9个、挖10个;拉土垫地,别人一天拉18车,他最少要拉19车。他说:“要比群众多干哪怕一点儿,才能当干部。”

  致富——“当好干部,根本的是要实现群众富裕”

  修田,植树,治水,建坝,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前南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吃饭不用愁了,但群众的手头还是不宽裕。群众盼着手里能有个零花钱,这成了郭成志的新目标——让群众富起来。

  1983年,郭成志带领群众搞工业,利用当地重晶石的资源建硫酸钡厂,当年就开始盈利,之后陆续兴办了金属硅、金属镁、海绵铁等12家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2.4万元、3万元、3.6万元……”在前南峪集体账面上,每到年底都会有几笔外人看不懂的资金进账。外人虽看不懂,可大队会计却了然于心。

  这几笔钱是本该由郭成志领的工资,但他坚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体。

  自从1986年当副镇长后,郭成志坚持只领一份工资,额外的工资一分没领过。27年来,他坚辞的款项就有300多万元。

  有了企业,郭成志还不满足,2001年,前南峪开始了二次创业,引进乌克兰樱桃、欧洲榛子等国内外果树3.6万多株,并利用农业生态和抗大旧址两大资源优势,前南峪开发出了生态旅游区。

  为了搞好生态环境,郭成志多次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关停了三个污染企业,建起来一系列食品加工企业,旅游业发展了起来。2014年,仅旅游年收入就高达1860万元。

  治村——“一个合格的干部,要永远跟着群众的向往走”

  时代变,期盼变,奋斗目标也在变。

  山外有了电视,在凭票的年代,郭成志派人到厂家买回一批环宇牌电视机。集体补一半,个人担一半。那时,全浆水镇只有3台电视机,可前南峪人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

  外边有了电话,他又找人从邢台市区拉来电缆,最早在山区自办程控电话,每户补助1000元。如今,前南峪人又看上了有线电视,还集体补助1000元钱帮村民购置电脑,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

  村里368户,90%已陆续住进别墅式二层小楼,而他仍住着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他说,他要当第368户。

  现在,前南峪人几乎没有要发愁的事儿——

  看病不用愁。原来村里给报销70%,新农合实行后,除国家报销部分外,剩下的村集体全报,村民看病不花个人一分钱。

  上学不用愁。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就实现了义务教育全免费,考上大学还有6000元的成才鼓励金。

  养老不用愁。65岁以上老人,村集体每年补助600元,并享受每年2000元的个人福利。

  工作不发愁。村里有山场、有旅游、有企业,人人都有班上。不仅解决了本村人就业,还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前南峪就业。

  谈及40年来的工作,郭成志的话很朴实。“现在就是想为群众多办一点好事,百年之后村民能指着坟头说,这个人还不赖,我就知足了。”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7日 14:5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魏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