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离开这个世界时,不会给任何人留下欠条”——记辽宁省锦州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党支部书记王桂兰(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0多年来,王桂兰曾多次放弃当教师、转编提干的机会,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前走。

  王桂兰接任支部书记时,村里有37万元债务。为了化解这些债务,王桂兰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征求化债的方案。后来,村里减少了村干部、取消了村民小组长、杜绝了招待费、承包四荒,到2001年,债务终于全部还清。

  村民们说,王书记闲不住,就爱管闲事。她处事公道,说话在理,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

  平日里,像办低保手续、大病医疗报销、上户口这样的事,王桂兰都主动替村民办,镇上办不了,还要跑到市里办。村民之间闹矛盾了,两口子吵架了,只要王桂兰知道,都要到场调解,而且还调解得很成功。时间长了,连外村的村民遇到纠纷,也来找王桂兰调解。

  正二村每年有1200多人外出务工,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王桂兰组织在村里的党员和村民成立了助学、助耕、义务治安服务队。每年“六一”儿童节,村里为留守儿童买玩具、文具等纪念品,每年代外出村民耕种近千亩承包田,还为在家的老人代缴电费、电话费。

  随着正二村的发展,村党支部建立了一整套村级管理制度。例如,民主决策制度规定:村里的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决议的程序。村里建立了完善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了公开版,将占地补偿、换届选举、低保户评审、修路等重大事项一一公布,并征求村民意见,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

  和王桂兰在一起,很难看出她是一个重病在身的人。

  1998年,王桂兰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生说,得了这种病,最多只能活五六年。病床上,王桂兰辗转反侧。40年的人生历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家中白发苍苍的母亲,多年相濡以沫的丈夫,和年仅7岁的小女儿。

  王桂兰多么希望这是误诊。

  根据医生的建议,要治这个病,国内唯一的方法是做骨髓移植。而进行骨髓移植,至少要30万元。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只要药物治疗有一线希望,我就不做骨髓移植,因为我知道,这30万元是多少人奋斗的血汗钱。”王桂兰在刚患病时给自己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将无愧无悔,因为我没给任何人留下欠条。”王桂兰的想法感动了在场的专家和医生,他们表示愿意为她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王桂兰放弃了骨髓移植,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基本稳定下来。

  回家不到一个月,短短7天里,王桂兰先后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位是她的母亲,一位是她的婆婆。面对病魔的打击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她没有倒下,仍然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完成了40亩绿色通道的植树任务。丈夫几乎是哭着对王桂兰说:“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图你平安无事,有你在,我有妻子、孩子有妈妈,我们才有一个完整的家,否则我们父女三人怎么办?” 患病十几年来,王桂兰的病先后复发了4次,死神一直在她身边徘徊。

  然而,人生的遭遇如巨浪拍岩,命运再一次将她推向了风口浪尖。2007年,52岁的丈夫患癌症医治无效也离她而去。

  接踵而至的灾难,几乎就要把王桂兰击垮了。

  “天好像突然塌下来一样”,王桂兰病倒在床,一连数日,神情恍惚。大家纷纷前来探望。那些天,王桂兰家的小院里总是挤满了人。这些朴实的村民扔下地里的农活,想在王桂兰最艰难的时刻,陪她一起渡过难关。病榻前,大家为她鼓劲打气。

  王桂兰终于挺过来了。

  在村部的办公室里,人们又看到了那个扎着发髻、身材挺拔、微微发福的身影。

  1998年,第一次被诊断出白血病时,王桂兰曾说:“怕死,未必就不死。人,战胜了死,才有辉煌的生。”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4日 09: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