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践行“三严三实” 忠诚干净担当:偏关干群义务植树坚持39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群山竞翠,万壑吐绿。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偏关县,从两湾一山到关河两岸,从寺沟村到天峰坪,草灌乔郁郁葱葱,经济林枝叶繁茂。据了解,全县造林绿化面积累计达139.8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36.71%,森林覆盖率达14.75%。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一线,规模为12万亩的林业生态工程成为旅游景观工程,让当地农民生财致富。沿黄河、关河、长城125公里的3条通道则成为蔚为壮观的绿色走廊。他们以每年5万亩的人造林增量,实现每年1.1%的森林覆盖增绿。

  偏关因地势东仰西伏,似人首偏隆而得名。由于处于乌毛素沙漠边缘,历史上属于380毫米降水线内,风沙肆虐,干旱少雨,全县1685.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81%受到风蚀、水蚀、沙蚀危害,其中1公里以上的沟壑就有2700多条。曾陷入难以逆转的生存困境和生态绝境。

  从1976年开始,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带领机关干部打起背包,带上锹镢,在春夏秋三季住窑洞,战风沙。一位老干部回忆了当时的造林情景:高山松柏沟岔杨,沙梁柠条排成行,缓坡种草又养羊,柳条插在地埂上。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岁月留下的沧桑,黄土地像海绵一样吸水,沙尘暴又频频光顾,早年栽的不少树还是长不大的小老树,而风口上合抱粗的杨柳竟像老人似的弯成C形驼腰。在过去的39年时间里,偏关县干部群众,久久为功,靠着烩菜加会战、馒头加镢头的精神。机关干部冲在前头,干在山头,啃得都是硬骨头,他们以艰苦奋斗的不变本色,改变了黄土地的颜色,营造出了满目青翠的绿色。39年来,偏关机关干部累计植树达16万亩。

  围绕山上增绿,农民增收,偏关植树造林营造起了草灌先行、针阔立业、经济林当家的三大绿色板块。通过鱼鳞坑、容器苗、混交栽植等实践,他们创造了植树造林的新鲜经验,解决了一个个现实难题。林木平均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依托绿色滚动推动绿色崛起,偏关县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林区经济、林景经济。绿化了的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为两湾一山的旅游区,如今炙手可热、游人如织。近3年,沿黄河岸边试种的白水大杏获得成功,面积达4.2万亩,初步计算,每亩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带动种植区农民纯收入增加1600元。

  8月19日早晨,记者来到偏关县城头顶的“空中公园”。昔日的荒峁秃岭上一抹青山,处处飘绿。陡坡渐次铺开的水平阶细草杂花,松青柳碧。人们成群结队或健步登山或踏歌而舞,连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追求。

  短评:功成不必在我

  自然生态极为脆弱,立地条件极其恶劣,怎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偏关由黄变绿的成功实践,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其一,咬定荒山不放松。连续39年,偏关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绿图画到底。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他们以艰苦奋斗的不变本色,改变的是黄土地的颜色,营造的是满目青翠的绿色。在黄河边上构筑起了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在丘壑梁峁上拥有自己的绿色家园,绿色财富。

  其二,功成不必在我。在植树接力中,偏关县委、县政府历任主要领导冲上火线、干在一线,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馒头加镢头、烩菜加会战的精神,见缝插绿,逢山播绿,草一片一片种,树一片一片栽,久久为功,终成风景。

  其三,树木树人塑人心。偏关干部群众面对贫穷落后,较劲不叫穷,面对童山秃梁,较量不叫难,面对责任使命,较真不叫苦。每年春、夏、秋三季的机关干部义务植树劳动,代代相传,接地气、有底气、不泄气,已成为每个干部的必修功课和锻炼干部的主战场。

  其四,青山绿水会说话。童山秃峁上,沟壑峡谷边,一个个鱼鳞坑,一排排水平阶,犹如绣在黄土沟壑上的幅幅精美图画,树起的是无字的绿色丰碑。而通过住窑洞、同劳动,凝结的是干群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坚持下来的逢山植树、遇沟播绿,更为深入开展的“三严三实”提供了实践土壤。

  偏关县的决策者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在植树造林中,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大面积增绿和小面积增景相结合,生态工程和生态旅游景点相结合,规模开发和林业适用技术相结合,绿色崛起给这个山区小县带来了好风气、好空气、好人气以及发展的士气和景气。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4日 08:07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刘佳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