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阎肃:用作品绣出不褪色的红旗

65年文艺创作 85载铸就赞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4年11月18日,歌剧《江姐》赴空军驻福州部队巡演,阎肃和第五代“江姐”王莉(左二)、伊泓远(右一)、曲丹(左一)一起探讨舞台表演。新华社发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自1964年问世以来,民族歌剧《江姐》已复排5次,演出超千场。在一场场演出、一次次传唱中,这部舞台经典始终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著名剧作家、词作家、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阎肃。

  85岁的阎肃,至今已创作出1000多件文艺作品,策划过100多场文艺活动。从艺65载,他始终冲锋在主旋律文化第一线,用作品绣出了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直到现在,他担任总顾问、总策划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旋律还在人们思绪中回响;他创作的《红梅赞》《绣红旗》《敢问路在何方》等歌曲还在人们口中传唱。然而,前不久,这位被称为艺坛“常青树”的老人,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静静地躺在了医院病床上,至今已昏迷50余天……

  从“未来神父”到文艺战士

  或许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置信,曾创作无数主旋律作品的阎肃,最初差点被当成一位神父来培养。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7岁的阎肃跟随信奉天主教的家人,从河北保定流落到重庆的一家修道院中。从11岁到16岁,他每天诵经、唱诗、学拉丁文。聪明好学的阎肃被那里的神父寄予厚望,甚至想把他培养成未来的神父。然而16岁时,阎肃深感“宗教救不了中国”,毅然决定离开修道院,并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在他执意要走的那天,神父将阎肃叫到跟前儿,用法语骂了整整3个钟头。即便这样,阎肃也没有动摇,失望的神父只能摆手说道:“走吧,走吧。”

  脱下黑长衫,穿上新校服,走出修道院的阎肃一头扎进了果戈里、高尔基、鲁迅的文学世界里。后来,在《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的影响下,他毅然决然走向革命。1953年4月,从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回来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穿上了让他骄傲一生的军装。从此,阎肃从一个文艺青年,变成一位共产主义战士,正式开启为时代、为祖国创作的道路。

  少年时期在重庆的生活,成为阎肃创作的源泉,他最有名的作品——歌剧《江姐》和京剧《红岩》都以重庆为背景。

  1961年,身为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的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以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为了让创作更真实,阎肃两下江南,三度入川,不仅走访当时在世的地下党员,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还走进渣滓洞监狱体验生活。在渣滓洞的七天七夜,阎肃被反铐双手,戴上脚镣,还坐上了行刑的“老虎凳”,当脚下被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要被崩断了。正是经过了这样的磨砺,阎肃才写出了传唱至今的歌剧《江姐》。

  除了创作歌剧与军旅作品,上世纪90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同样是阎肃的“名片”。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答应为电视剧《西游记》创作主题曲之后,从小就熟读《西游记》的阎肃,一挥笔就写出了这些充满画面感的语句。但在写最后一句歌词时,他却突然蒙住了,死活也想不出来,“当时逼得我满屋子转,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卧室。”这么来来回回地走,他硬是将地毯踩出了脚印。看着地毯上的脚印,他猛然想起鲁迅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于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他脑海中如灵光般闪现。

  向来幽默 阎肃“不严肃”

  对普通观众来说,比阎肃写的歌更让人觉得熟悉和亲切的,是他在电视荧屏上笑呵呵的面容。

  央视春晚上,每逢精彩的节目,阎肃必定大笑着鼓掌;青年歌手大赛上,看到选手紧张,他笑着打个哈哈就帮忙解了围。其实,阎肃本名不叫阎肃,而叫阎志扬,就是因为年轻时一天到晚嘻嘻哈哈,被文工团团员们提意见说“太不严肃”,才改成现在的名字。可是名儿改了,人,还是严肃不起来,见谁还都是一副“老顽童”的神情。

  在阎肃之子阎宇的记忆中,父亲向来幽默,就连教育他时也常常是逗着趣儿说。阎宇十几岁时,有一天正在家里玩,只见阎肃急急忙忙从门外跑进来说:“快出去看!外面有飞碟!”阎宇一听兴奋极了,顺手从墙脚抄起一根竹竿就往外跑,要去和外星人搏斗。跟着阎肃一溜小跑,直到停在一排路灯下,他却只看到几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这时,阎肃指着那几个孩子说:“看看人家!晚上还在路灯下看书,你要跟他们学学!”阎宇这才知道,哪里有什么飞碟,老爸是把自己“骗”出来的,就是想教育自己好好读书。“老爷子就是这样,从来不严厉地下死命令,不给我们压力,但是会让人明白道理。”

  不过,总是笑哈哈的阎肃也并非永远不严肃。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莉就见过他严肃的样子。那是5年前,王莉、伊泓远、哈辉刚被选为第五代“江姐”,在歌剧《江姐》演出之前,一向和善的老爷子突然严厉地对她们说:“你们三个‘江姐’,每一个人台词都不行,没有一个合格的!”

  听到老爷子这么说,三个“江姐”都被吓得睡不着觉。去找他请教时,阎肃告诉她们,“把江姐演得‘太强硬了’。”“有理不在声高。”阎肃启发王莉,江姐是女性知识分子,不会总跟敌人大喊大叫,“尤其是跟反动派头子沈养斋对戏时,那句‘我笑你们,笑你们这些可怜虫,将荒淫无耻做明月,把醉生梦死当清风’要有坚定的态度,但可以语气软着说。”

  听阎肃这么一说,紧张的王莉放松下来,又说了一遍台词。看到眼前的“江姐”变得刚柔并济,阎肃旋即恢复了笑哈哈的神情。“要不是有阎肃老师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指点,《江姐》从首演至今,不会创下上千场的纪录,也不会越打磨越完善。”王莉说。

  艺坛“常青树”真的累了

  阎肃在文艺圈是出了名的人缘好,晚辈们要办演出、搞活动啥的,都会向这位艺坛“常青树”请教。只是,很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个从不说自己累,也从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老头儿,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

  今年上半年,自称“80后”的阎肃,依旧在为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而奔忙。在“九三晚会”策划与撰稿人王晓岭的记忆中,每一次策划会,阎肃从未落下,每一场彩排,场边总能见到阎肃的身影。在一场关于战争场面的舞台呈现中,骑兵拿着马刀上场的安排,让所有人感到满意,但只有眼尖的阎肃发现,在不久之后的一首《大刀进行曲》里,舞蹈演员同样也是拿着大刀上场的。“这样就重复了,观众看着就会审美疲劳。”在他的坚持下,骑兵手中的马刀被换成了驳壳枪与马枪。

  不过,也正是这半年来,常和阎肃一起工作的刘和刚发现,艺坛“常青树”有些疲惫了。从前,在后台忙前忙后的阎肃每每看到其他演员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但是这一回,刘和刚好几次看见老爷子一个人微微低着头坐在桌前,或是靠着椅子背,像是在打盹。直到有人坐到身边,阎肃才会慢慢睁开眼睛,小声地说:“我就是有点困,让我眯一会吧。”

  “老爷子都85岁了,怎么可能不累?只是他从来都不说而已。”刘和刚的眼眶开始泛红。

  一切那么突然,9月14日,“从来都不说累”的阎肃真的病倒了,甚至一度病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和他相识近60载、共同创作歌剧《江姐》的老战友姜春阳,听到消息后步履蹒跚地赶到了医院。隔着监护室的玻璃窗,86岁的姜春阳向戴着氧气罩的阎肃叫喊:“阎肃,你要坚持住!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你都能闯过来,现在有什么挺不住的?!”

  在姜春阳的记忆里,阎肃始终是那个兴高采烈地叫他“老姜”、对他说“我写了首《军营男子汉》你听好不好”的小伙子。“阎肃,你自己就是个男子汉!”姜春阳特地让女儿把这首歌下载到手机里,放在了阎肃的枕头边,“把这首歌放给他听,我相信,这个男子汉一定可以醒过来!”

  亲朋好友,都在祝福、祈祷。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5日 10:44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