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宝山:一生奉献在兵团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美丽的东天山脚下的“伊洲明珠”——第十三师红星二场,有一位刚故去,94岁高龄的老军垦、共产党员李宝山,他用无悔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谱写出一曲高昂的军垦赞歌,用忠诚,书写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命华章。

  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李宝山,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孟县中社村一个普通农家。因为家庭贫困,他没有上过几年学,15岁时便在家务农,下地干活帮助父母养家糊口。27岁时听到解放军征兵的宣传,李宝山报名参了军,和村里的12个年轻人一齐穿上了军装。1948年同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宝山参加过解放兰州、解放西安等战役。1950年跟随王震将军进疆来到新疆哈密,平叛剿匪帮助地方建立政权,1951年在哈密火石泉屯垦戍边,在兵团渡过了64年的风雨人生。

  回忆起参军的场景,老人仍清楚的记得,临走时,村里锣鼓喧天,红旗飘飘,他和同乡戴着大红花,穿着新发的军装,意气风发加入部队,内心充满了自豪。

  参军后,老人成为教导旅二团的一名战士,后部队更名为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

  在西北战场上,十六师取得节节胜利,解放西安,攻克兰州,直叩新疆东大门。李宝山跟随部队一路西行,战士们冒着严寒,从酒泉徙步西进,风餐露宿,长途跋涉。1950年3月,四十七团来到新疆,分驻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守备警戒,剿匪平叛,帮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尔后,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号召屯垦戍边,战士们修渠引水,开荒治碱,开始了大生产运动。李宝山参加了红星一渠和红星二渠的修建。

  兴修红星渠,最难的寒冬11月,天山峡谷,冰封雪冻,寒风凛冽,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呵气成霜,滴水成冰。李宝山和战士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上山伐木搭起暖棚,保证正常施工。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说,回想起来,真的很苦很冷,特别是冬天修渠,没有水鞋站到泥浆里挖渠,冻的站不住,可大家伙比着干,暗地里较劲,看谁干的又快又好,在修渠中,李宝山荣立三等功一次。

  渠修好了,李宝山的脚却落下了病根,天一冷就疼地抽筋,炎炎夏日,还要穿上妻子周美清做的薄棉裤才能走路。

  1953年3月,红星二渠开闸放水,天山雪水顺着红星渠奔腾而下,灌概着火石泉的万顷良田。李宝山和战友们也开始了长达60年的屯垦岁月。

  屯垦戍边不忘军人本色

  建场后,李宝山开荒治碱,由于工作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很快由战士成长为连队的政治指导员。36岁时,他遇到了妻子周美清。

  婚后,李宝山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干部,对周美清有什么照顾,反而要求她事事都要先进。

  周美清很能干,结婚前打土块盖房子,别人一天打200块,她不歇手一天要打500块。结婚后更是处处起带头作用,不想给当干部的丈夫丢脸。怀第一胎时,因为平时劳累,挑土时又比别人多,有一天挑了近200斤的土,流产了,周美清哭了一夜。

  李宝山在红星二场当了大半辈子连队指导员,一个连队建成了,再去建另一个新连,人称“开拓队长”,他对自己要求很严,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对妻子也是一样。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周美清怀孕了,特别想吃土豆,她跑到连队食堂问炊事员:“给我个土豆吃行不行?”炊事员说:“ 不行!别看你是指导员的老婆,官兵一致,不能搞特殊化!”周美清抹着眼泪往回走。炊事员心软了,叫她回来:“我给你烤一个吧,你在灶口守着,我在门口给你放风,要是有人来了,我就咳嗽一声。”土豆还没烤熟,门外的炊事员一阵咳嗽,几个战士从外面进来,周美清赶紧几口就把生土豆吞下了肚,可眼泪却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回到家,李宝山又批评了周美清,让她以后不要在生活上特殊化。

  创业初期的红星二场,战士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在最困难的时期,吃的是骆骆刺磨成的面,加上甜菜叶子,再洒上一些白面煮成的菜粥,苦的难以下咽。要不就是老苜蓿剁成3公分长的小截,和甜菜煮在一起,再放一点大米。生活这样艰苦,李宝山带着战士们在开荒时依然士气高涨,大家暗地里较劲比着看谁干得多,工作间隙赛歌说笑话,处处洋溢着欢乐。就是靠着这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红星二场从无到有,变荒原为绿洲,成为现在的美丽城镇。

  提起艰苦岁月,周美清记忆最深的,是她和李宝山结婚后,母亲的一次探亲。那时他们住在二连的地窝子里,母亲千里迢迢,从山东来到新疆,想看看女儿女婿,还有刚出生的外孙。可刚一见面,心就凉了半截,在老家白白净净、高高大大的女儿面黄肌瘦,身形更是单薄,好象风一吹就能倒。一到住的地窝子,心彻底凉了。老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心疼的大哭,说:“儿啊,你在这里过得什么日子,跟我回去吧,咱不在这里呆了!”周美清没有跟母亲回去,和一个老兵结婚,她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

  李宝山和战士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建起绿洲盖起高楼,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生活。十几年后,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这位94岁高龄的老兵,最喜欢穿的是军装,他每天看报看电视,最关心兵团的发展,团场的变化。他衷心祝愿耕耘过的土地,这片奉献一生的热土越来越美。

  穿越60年的民族亲情

  在红星二场,李宝山周美清夫妇与他们的维吾尔族儿子艾合买提的故事家喻户晓,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已经超过60年。

  开荒治碱时,李宝山所在的红星二场一连与哈密市二堡镇五大队仅一路相隔。五大队是维吾尔族自然村,一连是清一色打过仗、从内地进疆、就地转业的军人。

  一连与五大队虽有兵地之分,却没有人员之隔。两个单位的人员往来频繁,虽然语言不通,但友好地打着手势相互交流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李宝山是一连指导员,还是治碱队的队长,艾合买提的父亲玉素甫?哈特是一名铁匠,李宝山经常拿着生产工具请玉素甫帮忙修理。一来二往,两个人越来越熟,见面像一家人般亲热。也就从那时起,李宝山与玉素甫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1957年,玉素甫的妻子无法忍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生活,离家出走。听说玉素甫家发生变故,李宝山赶忙前去探望。玉素甫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儿子艾合买提眼含泪水紧紧地抓着父亲的衣襟,生怕一松手父亲也会离他而去。看着这对贫困交加的父子,李宝山心酸不已。他走上前伸出满是老茧的手,紧紧地抓住一双大手又牵起一双小手,说:“我们是一家人,是亲人。以后我来帮助你们、照顾你们。”从此,玉素甫父子便成了李宝山永远的牵挂。

  李宝山说,儿时的艾合买提活泼可爱,但也特别顽皮。5岁时的一天,他趁他父亲玉素甫不注意,偷偷玩雷管。只听“呯”的一声巨响,艾合买提左手四根手指被雷管齐齐炸断,霎时,血流如注。撕心裂肺的哭声吓坏了玉素甫,他抱着受伤的孩子六神无主。当时的二堡镇只有一间简陋的卫生所,去哈密市医院要走30多公里的路,又没有交通工具,这可怎么办?心急如焚的玉素甫抱着孩子找到了李宝山。李宝山二话没说,赶紧借来一辆自行车,载着父子俩直奔团场医院,他借钱付了全部的住院治疗费用。玉素甫感动地紧紧握住李宝山的手说:“我的好兄弟,是你救了我的儿子,以后,他就是你的小巴郎,你就是他的阿爸。”

  1959年,周美清走进了李宝山的生活。周美清敬重丈夫的善良与真诚,和丈夫共同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因为落下残疾,成年后的艾合买提生活清贫,两任妻子先后离他而去。玉素甫去世后,李宝山和妻子周美清更放心不下这个维吾尔族儿子,虽然那时他们年龄很大了,但还会隔三差五带着钱、面粉、清油和衣服,到五大队探望儿子艾合买提。每次看到提着大包小包走向自己家的汉族阿爸、阿帕,艾合买提总是很感动。

  艾合买提自小体弱多病,手被雷管炸残后,生活更加不便利,他种着5亩枣园,收入不高却要养活一家4口人。李宝山和周美清总是牵挂着,不断地贴补着艾合买提一家人的生活。

  这几年,艾合买提在种好大枣的同时,发展起庭院养殖业,在李宝山的帮衬下,日子慢慢有点起色了,如今他家羊存栏40只。

  艾合买提今年58岁了,可在李宝山老两口眼里,依旧是个孩子。艾合买提也常带着儿子(今年8岁)、女儿(今年4岁)前来看望自己的汉族爸爸妈妈。

  李宝山夫妇用60多年的时光,艾合买提用50多年的时光,让彼此成为牵挂,成为寄托,他们共同用生命用真情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人间大爱。

  2014年,李宝山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获第三届感动十三师人物。他离休后,一直关注团场的发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红星医院的病床上,他给红星二场捐出5000元特殊党费,用于团场的水库建设,殷殷深情让在场的所有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9日 17:19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党委组织部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