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实处落脚写忠诚

——记安徽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朱潜(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6月3日,安徽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组织系统开展向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楷模——朱潜同志学习的活动。对于一向不折不扣执行组织要求的朱潜来说,这次的通知让他有些意外。

  “一身的毛病,不值得学习。”6月17日傍晚,面对记者的集体采访,他就是以这句话开场。而简短的采访过后,他也没有多寒暄半句,而是匆匆回到办公室,继续加班完成手头的工作。

  这,也许正是一个勤奋求实的组工干部、一个忠诚老实的共产党员的最佳写照。

务实谋事——

紧贴实际起草数百项干部政策

  朱潜所在的处室是干部综合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研究起草省里的重要干部政策。“我们制定政策对事不对人,但执行政策要见事又见人。特别是干部政策,事关广大干部的切身利益,必须慎之又慎、细而又细。”他说。

  2014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他带着年轻的同志“闭关”三天三夜,逐条研究实施细则,最后形成的新版《省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操作规程》,成为很多地方学习借鉴的范本。

  他多次参与组织省市县乡换届工作,每次都认真研究中央规定,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意见。每个环节都预先在脑子里过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确保万无一失。一位省委领导说:“省里的换届选举,只要有朱潜在场,各项程序肯定错不了,碰到疑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绝对放心。”

  除了常规性的工作,干部综合处还面临着不少突发性、挑战性的工作,不能简单地照搬硬套,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为此,朱潜总是教育处里的同志不仅要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更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反复斟酌、考虑周全,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2011年8月,安徽省委启动地级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省编办负责人事编制划转工作。面对安置任务重、时间紧、情况复杂又没有先例可循的实际,朱潜按照部领导要求,带领干部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逐人分析研究,耐心解疑释惑,常常与安置对象谈话到深夜。短短20个工作日,就使8700多名公职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平稳交接。

  30年来,朱潜先后主持和参与起草了300余项干部工作制度和政策规定,是公认的党务工作“政策通”、干部工作“活字典”。省辖市、省直单位遇到干部政策方面的疑难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并向他咨询,甚至在向党委(党组)汇报时,都要额外加上一句“已经征求了朱潜同志的意见”。

踏实干事——

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

  “我在朱潜身边工作了18年,我总结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五个字——特别能担事。”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程仰传告诉记者,不论是分内还是分外,只要组织上需要他做的,他都义无反顾地接下来、扛起来,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朱潜对于工作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5+2”、“白+黑”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对他来说,办公室是家,而家倒像旅馆。加班太晚了,就在办公室泡一盒方便面对付一下。实在熬不住了,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再继续手头的工作。

  由于饮食长期没有规律,朱潜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为他联系了4次胃镜检查,都因工作忙而耽搁。2004年7月的一天,他加班后突然胃部大出血,到医院一查,原来是因为长期不按时进食造成重度胃溃疡,形成了早期胃癌。在医生的再三要求下,他才住进医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然而,就是躺在病床上,他也时刻牵挂着工作,通过电话了解情况、落实任务,手术初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他的妻子无奈又心疼地说:“老朱从来不怜惜自己,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知停歇。”

  在省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当中,朱潜出差赶夜路是出了名的,时间抠得紧也是出了名的——到北京参加换届工作会议,结束后连夜赶回办公室起草会议精神汇报材料,处理完毕已经天亮了。去山东省送挂职干部,返程时又到亳州市委组织部检查干部档案工作,当天夜里赶回合肥已是夜里12点多钟……

  对待工作全力投入,对待家人却总是充满亏欠。独生女儿生孩子,他多么希望能守护在旁边,可当时恰巧在外地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相隔千里。小孙女出生,他多么想第一时间听听她响亮的啼哭,可手里的材料不能拖,必须争分夺秒赶出来……结果,直到孩子出生的第五天,祖孙二人才见了第一面。

  如今,朱潜已经年近花甲,马上就要退休,但这种踏实敬业的作风却丝毫没有改变。办公室里那个忙碌的身影,让人心疼,也让人肃然起敬。

老实做人——

诚心诚意对待每一个干部和群众

  虽说那些找朱潜“开口子”的人最终都被坚决回绝,但没人能否认朱潜在接待他们时的热情和耐心。朱潜常常提醒处里的同志,遇到来访不要回避,有政策就和他讲清楚,能解决就尽量解决,不要卡人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解释说明和其他服务工作,让人感受到我们的态度和诚意。

  有一名老干部,曾多次向省委反映,要求提高待遇。按照省委领导指示,朱潜做了认真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位老同志所提要求在当时并不符合相关政策。于是,他多次带领处里同志上门解释,并协调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尽力帮助老同志解决就医方面的实际困难。老同志从最初的不理解、不认可,逐渐转变为感动和感激,最终和朱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忘年交”。

  对待人民群众,朱潜更是满腔热忱。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连续七年的扶贫故事——

  2009年,在全省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朱潜开始联系霍邱县彭塔乡慈佛寺村。面对这个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灾害频发的“穷窝窝”,他一方面着手救急,四处“化缘”,为乡亲们筹集生活物资、改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头绪,开辟致富新路。

  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村里的路修通了,桥架起来了,变电站也建好了。很多企业家在他的感召下,纷纷回村创业。先后引进的6家企业共吸引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1万余元。

  经过七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慈佛寺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不少村民盖起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小洋楼”。

  在这个过程中,朱潜和乡亲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家甚至成了乡亲们到省城看病的“中转站”。村民刘永锦老人说:“只要俺们去看病,他们两口子谁有空谁就带着去医院,挂号、化验、拍片等,忙前忙后,有时还把钱给交上了,真是比儿女还要亲。”

  延伸阅读:

  严字当头树公道——记安徽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朱潜(上)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16:0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杨安琪 打印